春花秋月            攝影漫談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IMG_0285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月影心詩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我在前些時候一篇「留住芳華」中上載了一幅花照,今次上載的,是同日拍攝的另一幅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說實的,我不怎喜歡「留住芳華」篇中的那幅。可能朋友會質疑我,為甚麼不喜歡這照片但又把它上載?哦,原因也簡單,於很多人來說,那幅照片畫面較「靚」。「靚」,即漂亮也、好看也。其實我喜歡的,是今篇上載的這幅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人的喜好是很主觀的。我估會有朋友問:「靚有甚麼不好?」我不是說靚不好,祇是我不喜歡 “ 唯靚 ” 的畫面,尤其是時下影圈內流行的「靚」。在這,我得說明一下影圈現時流行的所謂「靚」:主題突出(最好能柔化背景),色彩飽滿,主體漂亮(或者罕見,例如稀有的蟲鳥),誇張的透視(例如用超廣角鏡 “扯” 出滿天雲彩)……等。在我眼裡,這樣的畫面甚不耐看,也即是,這樣的畫面教人愈看愈覺沉悶沒趣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現時流行的那種擁有靚畫面的照片會教人愈看愈覺沉悶沒趣?這問題教我想起我跟朋友的一段對話。有次跟朋友談及上面的照片,朋友想聽我多說兩幅照片的長短。自己評自己的照片是舒服的事,話說得太盡也不會有問題,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暢所欲言。於是我告訴朋友說,那直度的一幅,失於太潑,即香港俗話的「一眼見哂」,毫無回味。雖然不少朋友會認為橫度的一幅太多雜景干擾畫面,不過這是影人懶慣了,沒心去了解畫面品味畫面。當然,影人亦每每被攝影比賽那「三秒定生死」的評分模式所約制 ( conditioned ),以致影人都以為照片的畫面 “ 一定 ” 要有故事有視覺沖擊,以前的人常稱這種特殊的味道為「龍味」(即攝影沙龍的味道),如今龍味已成了影圈的主味。說回橫度的一幅,畫面上的技節雖多但卻不流於亂,反而將觀者的視線 “ 引領 ” 到畫面中的主體。這樣的視線流動,令觀者不自覺的跑進到畫面裡,穿過畫面上的枝枝葉葉,感受在平面畫面裡面的立體空間穿插的意境。不要小覷這個視覺流動的過程,其實好多抽象的情意,都是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立體空間中。亦因為這個緣故,直度的一幅其實就是自己放棄了表達情感的載體和語言,以至主體變得顯潑,而觀者的視線亦因沒有流動的空間而停滯在主體上。但由於畫面上沒有其他的載體,只有主體突兀的立著,令至畫面變成直接硬銷,毫無餘味。對於引領觀者的視線在畫面上移動,如果有看過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所畫的「東風開過紫藤花」和「鄉情與鄉愁」,當不會感到陌生。吳冠中說:「……先從幹枝構架著手,著眼於線的組織及擁抱,著眼於層次的遞變及穿插。若能撒下天羅地網,那麼,點綴色彩只是錦上添花的樂事了。」大師所說的構架、組織、擁抱、層次遞變穿插等,其實就是擔當著引領觀者的視線引領著觀者的視線和心念的佈局,而花只是 “ 錦上添花的樂事 ” 。大師的話,不知能否洗滌時下影人的惰性,教他們多去學習移動視線,多去用眼用腦去了解畫面呢?大師在提及「鄉情與鄉愁」時又說:「即便刻 畫得真實細緻、淋漓盡致,事後總感到仍未能曲盡其纏綿。圖畫有情思未盡,情結未解。」看大師這幅四呎半寬的橫幅,藤條由右至左,不覺相纏卻自有纏綿之意,當中情也意也,俱是來自視線的流動。看「東風開過紫藤花」,心就是那陣吹進紫藤花中的東風,看「鄉情與鄉愁」心就是一線藤枝。大師不側重形狀,反是煉形成神,有誰想到數十年前大師從油畫開始了他的繪畫之路,走到今天,結出來的果居然是純中國味道的珍品,真是令人由衷佩服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時下影人見景即拍,鮮有赤誠的開放自己,將自己的心放到畫面裡,將自己變成畫面的一部份。如果要拍一幅有感情有內涵的照片,全心的投入是第一個必要的條件。中國美學大師宗白華有這麼的一首詩:

        「你想要瞭解「光」麼?

            你可曾同那森林中透射的斜陽共舞?

            你可曾同黃昏初現的月光齊顫?

            你要瞭解「春」麼?

            你的心琴可有那蝴蝶的翩翩情致?

            你的呼吸可有那玫瑰的一縷溫馨?

            你要瞭解「花」麼?

            你曾否臨風醉舞?

            你曾否飲啜春光?」

宗白華的詩可以說是送給影人寶貴的鑰匙,他寫下這淺白的詩,教導影人如何開放自己的心。沒有心,怎樣從事攝影?沒有心,怎能探見藝術?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如果影人會視攝影為藝術創作,那麼,吳冠中大師的一番話該當對影人有相當的啟示。大師談及他自己的繪畫歷程,有這樣的一段文字:「……我認為,一切藝術應出自詩,詩更有內涵,也有節奏。後來我的感覺愈來愈傾向文學,……我的思想,是從繪畫的思想,抽取了文學、抽取了感情、抽取了智慧,後來愈來愈是這樣。」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原來綑綁著影人的,不是甚麼傳統,也不是甚麼理論。真諷刺,綑綁著影人的,竟是影人引以自豪的漂亮畫面。可惜啊,能自知自勵的人能有幾多?不能對此強求,中國能有多少個宗白華吳冠中?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向高處行,與君共勉。

   

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*      初稿寫於 2016 年 4 月 22 日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IMG_0283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IMG_0285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