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花秋月            攝影漫談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中國人的攝影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在某書中的結語看到一段文字,大意是說作者的新理論使攝影進入一個新文化,用新理論去演繹中國攝影文化藝術……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有意思,有意思。張大千可沒說過自己有甚麼新理論去使繪畫進入一個新文化,並去演繹中國繪畫文化藝術,他大概不會說這種話;黃賓虹大概也不會,徐悲鴻大概也不會,林風眠大概也不會。怎樣去演繹中國繪畫文化藝術?中國的繪畫文化藝術可以用一個人的理論去演繹嗎?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不談書中這段文字,我倒想說說中國人的攝影。如果一百個中國人中有一個愛攝影,那麼中國就有一千萬個攝影人。如果一千個攝影人中有一個能有做出成績而成為攝影家,那麼中國就有一萬個攝影家。但是,誰人的攝影能令人感受得到:這是中國人的攝影?這問題是否值得探討,現在暫且放下。不過這問題中的核心字詞, “ 中國人的攝影 ” ,卻值得探討一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“ 中國人的攝影 ”,並不等同 “ 中國攝影家的攝影 ” ,亦不是 “ 由中國人拍攝的攝影 ” ,更不是 “ 一個中國攝影家建構出來的攝影 ” 。“ 中國人的攝影 ” ,是那種流著中國的血液, 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攝影,宏大處泰山千仞,巨而不覇,綿而不漫,微細處種種情懷,靜而不萎,流而不潑……。“ 中國人的攝影 ” ,可以畫面為詩,又可以 “ 無欲以觀其妙,有欲以觀其徼 ” 與天地融合,是李白,是後主,是公望,是文同。中國人的攝影,不是一種理論,不是一種理念,不是一門技術,也不是一種方式。中國人的攝影,是具有中國文化素養氣質的攝影,你我皆可為,不管影人用甚麼相機,用甚麼手法拍攝,事後用不用像調,如果影人本身具備那種氣質,那麼,祇要掌握一般攝影技術,那種氣質已經能夠自然而然的在照片畫面上流露出來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所以我常建議朋友多看書,多點認識中國的詩詞、繪畫、音樂等等不同的藝術範疇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不要做 “ 香蕉影人 ” ,黃皮白肉。也不要自我催眠,說自己是土長在中國地上,那祇是說出中國地上多長了株蕉而已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這篇不是衝著那本書的內容而寫的,在此之前,我已準備好要寫 “ 楊雪霏 - 簾捲西風,人比黃花瘦 ” ,說的就是中國人的音樂、中國人的攝影,本篇算是楊篇的導言篇吧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好啦,下篇再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