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七百九十九元的故事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前篇           心魔的惡行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故事由一本雜誌報導開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早已遺忘了琴行有暑期大減價這回事;到我這個年紀,暑假已是老古的事情,會記得才怪。琴行一年一次的暑期大減價於我沒大吸引,有點質素的樂器都是價格高昂,草根如我自是難以負擔,反是某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子產品,減價後吸引力倍增,我就是看到雜誌報導某大琴行減價,AKG  K612 耳筒減價至七百九十九元,思前想後,結果還是不能擺脫心魔的作祟,K612 成了我第四個耳筒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聽來近乎奢侈,常人一兩個耳筒已經够用,四個耳筒要來幹嗎?唉,於我,耳筒像知心朋好友:朋友的相識就是大家覺得頗合得來,但相處下來才知道不是人人可以深交,耳筒也是如此。我舊的一代耳筒已是二十年前的傢伙,雖是聲音正常,但狀態已是皮落骨鬆。十數年前見有平價 Philips 耳筒,貪其歐洲聲又是大牌子,再加上採用 50mm 發聲單元,於是 “ 大手筆 ” 買下,還多買來送給朋友;那是 discman 的時代。近年,發現 Youtube 上有大寶藏,於是萌生添置耳筒專供在平板電腦聽 Youtube 音樂。久久沒到音響店去,這才發覺自己跟市場完全脫節,但上天待我不薄,讓我重遇德國專業器材老牌子 Beyerdynamic ,見價錢還算負擔得起,而且罕有的仍是西德製造,於是買入 DT 990 Pro。甚好,DT 990 Pro 的聲音甚為細緻,播放古典音樂時帶點甜美溫婉,聲音雖然不是頂級的精準,但合我口味,可惜這東西 “ 大食 ” ,即是對器材功率的要求甚渴,我那下價平板電腦的輸出根本不能讓她發揮,解決方法不是沒有,都是錢的問題:日後找個外置耳筒放大器就是了。DT 990 Pro就是這樣成了我新代第一個耳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上天弄人,買了 DT 990 Pro 還不到一年,一日約了師傅做推拿,可是我早到了,於是到隔街的琴行逛逛。廣東俗語說:「無事出街小破財」,此話真是經驗之談。走到琴行,看到專業器材名牌 AKG 大減價,Q 701 減價到不及二千元。AKG 的 K 701 是名品,是聽古典音樂的首選,而 Q 701 是由 K 701 “ 進化 ” 出來的異種,用了美國流行音樂教父 Quincy Jones 的大名,廠家將 K 701 的聲音調得鮮麗活潑。不過真正令我心動的是,我看到的這 Q 701 是 AKG 奧地利原廠製造,別家店號賣的早已是中國生產品。蘇州過後冇船來,把心一横,買了再算,結果把店中僅餘的兩個 Q 701 都買到手,其中一個即時送給愛音樂的朋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Q 701 的確利害,聲音乾淨利落,準確而且細節豐富,聽流行音樂該是一流,在古典音樂上的表現就是一般而已,問題在於樂隊團的音像容易出現中空的感覺。但更大的問題是,Q 701 對功率要求仍高,即是俗語所謂的 “ 大食 ” ,不過 Q 701 的效率仍比 DT 990 Pro 高出丁點,可惜我的平板電腦仍是沒法滿足這等級的怪物。看人家頭戴流行品牌在街上搖頭擺惱,怎麼我就沒這種福氣?但 Q 701 是有相當質素的東西,這個錯不了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要解決平板電腦功率輸出微弱的問題,一是加功率放大器,一是用高效率耳筒。上天讓我選上後者。在買入 Q 701 不久,居然又遇到 AKG 的 K 550 ,一款二三年前面世的耳筒。K 550 是通用型的耳筒,是為手機和平板電腦設計的高效率耳筒,價錢也不貴,祇 750 元,但製作不俗,而且擁有這價格檔次少有的 50mm 發聲單元,出色的表現讓他在外國獲得極高評價。手有閒錢好辦事,兩小時後我已安坐家中享受音樂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AKG K 550 平易近人,平板電腦也好,手機也好,通通都能令她發出不錯的聲音。我不是 hifi 人,不會下下追求效果,器材重播出來的聲音準確自然就可以了,雖然手三個耳筒性格各異,但大抵上都算得上準確自然,排名當是以 Q 701 為首,DT 990 Pro 強調細節,比較而言則覺高音較多,播放女聲時,齒音會顯得相當明顯,不過好多時播小提琴又能有令人肝腸寸斷的濃情,起碼在我華為手機上聽柏格利利就輕鬆的把 Q 701 遠遠的丢在後頭。AKG 550 勝在易用,但級數所限,聽甚麼都像隔了重薄薄的布幕似的,就是少了點精準和細節。這時候,本文主角 AKG K 612 出場了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AKG K 612 家族有三個成員,大哥是 K 812 ,聲音沒話說,製作豪華精美,減了價也要 8000 大元,非我這等平民有能力擁有。二哥是 K 712,是跟我手上的 Q 701 同一 7 系等級的耳筒,不過比 Q 701 略勝一籌。小弟弟是 K 612,平價而發聲準確自然是其賣點,不過就手工及製作而言,八百元的中國成品就不能跟兩個兄長相提並論,雖然在這八百元等級的耳筒中,廠家肯花本用上真皮頭帶,這也算是為平凡的製作挽回一點分數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提著包裝甚巨的 K 612 ,公車直達家門時已是初晚。飯可不吃,音樂不可不聽。拆開包裝,取出 K 612,失望,製作水平似玩具級數,跟 Q 701 是雲泥之別,甚至 K 550 也勝她一籌。也罷,貨也買了,還是少去計較,開聲大吉。首先出場的是 Youtube 上的一段 flash mob :Aida, Grand march,  on a Harley 。  平板電腦仍是不够功率推動這級數所耳筒,祇是仍算可用。K 612 一點也沒有損辱 X12 系列的威名,她的聲音準確自然,細節豐富,聽了好幾首樂曲,祇覺音樂中的輕柔處如微風拂柳,哀怨處如花盡泥紅,神魂不覺間走進音樂的世界裡。兩三小時瞬即過去,沉醉在音樂中的我,根本忘卻了了解和試測 K 612 的性能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早知到頭來會買四個耳筒,倒不如一早八千大元買 AKG K 812 ,這不就天下太平了嗎?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