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一首小詩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有人說生命是一首詩,我想我不會反對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也許我會加上一句:生命是一堆文字,有適當的眼睛,就可以看到當中的詩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電視播放著電影「追風箏的人」,我忽地憶起童年放風箏的情景。小時,居所四周都沒高樓,那年代的一般民居多是四層高的建築物,頂樓上面就是天台,而天台就是兒童玩耍的樂園,更是放風箏的天堂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生活情趣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我的生活離不開書。也不是甚麼高深的書學術的書,我看的祇是普通讀物:一般的詩詞、音樂、藝術、小說等等。我不在乎追求知識學問,當然我也沒有陶潛筆下五柳先生那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……」的境界。不過怎麼說也好,閱讀就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午間讀了些宋詞,興緻突發,用了前人的詞句重新佈置,造出 “ 新的詞作 ” :

        「連天芳草,望斷歸來路。人何處?祇是無情緒,倚遍闌干。幾點催花雨,惜春春去。柔腸一寸愁千縷,寂寞深閨。」

        原作是這樣的:

        《點絳脣》        李清照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無言獨上西樓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今早在覆回應時提到舒伯特的即興曲 Impromtu D 988 No.3,這又撩起我的心癮,於是拿出寶貝耳筒,架好音響器材,興緻勃勃的跑到網絡上與音樂家們神交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舒伯特這即興曲是悅耳的短曲,網上可以找到的版本甚多,由於是網絡短片,所以音樂家的出場次序是隨機性的。最先出場的是 Alfred Brendel 。Brendel 最德系古典樂派的高手,他彈奏莫扎特、海頓和舒伯特早負盛名。不過我不喜歡他這曲的處理,像有點古板木獨。跟著就來了 Horowitz 1986 年維也納演奏會現場片段。乖乖不得了,單是開首兩小節中那四個降B 和一個降G ,已把我的魂魄勾走了。Horowitz 彈得很慢,而且是少有的慢,但這樣的慢速卻不見拖拉,反是延音如縷,迴縈心頭。Horowitz 動也不動的坐在鋼琴前面,萬般的感情凝聚在他指尖上,沒有半點肢體動作的賣弄,也沒有半點面部戲碼,一切都是由心,由經歷了許多風雨又平靜下來的心,涓涓滴滴的情愫,震動著空氣,感動著心靈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聽過了 Horowitz ,又看到一干被遺忘多時的名家的名字,如獲至寶,一一用心聆聽。這些名字包括: Maria Yudina , Vladimir Sofronitsky , Erno Dohanayi ,  Ignaz Friedman , Artur Schnabel , Walter Geiseking , Dinu Lipatti , Elly Nay , Edwin Fischer , Arthur Rubinstein , Sviatoslav Richter , Wilhem Kempff ,還有近十個仍活躍樂壇的老少鋼琴家。同一首音樂,透過不同年代的表達方式,就有不同的面貌。我算是老人家,朋友更譏笑我是上一代的書生,對於現代的美學,我總是感到格格不入,也可以說是不痛不癢。現代演奏潮流講究原真演繹,往好處看就是還原作曲家的本意,說得不好,就是段段演奏都像個影印本,冷冰冰的一副隔岸桃花隔岸風的樣子,我受不了。但是上一代的音樂家,尤其是俄國樂派的高手,人人都能表現出自己的真性真情,也許這就是他們承襲自偉大的安東魯賓斯坦的樂風吧。且聽 Yudina ,Sofronitsky , Richter , Horowitz 等人的演奏,那音樂是直沁人心,真是像唐滌生先生在再世紅梅記的曲詞中那句:「任教鐵石為心也動容」。意外的驚喜是 Nay 和一個名叫 David Fray 的 “ 年輕 ” 鋼琴家的演奏,尤其是 Nay ,音樂內部線條交織,彷有三個旋律夾纏難捨,但又部部清晰。有人問 Richter 哪些名家予他啟發最多,Richter 答曰:「沒有甚麼名家,祇有一個女士,她名叫 Elly Nay 。」 Kempff 更稱她 “ 能從那隱藏在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根源汲取力量 ” 。至於 Fray ,他的 Impromtu 就中上,但另一段片彈奏 Moment Musica No. 3 ,其音色豐富,感情細膩,這等表現就實在令我感到驚喜莫名。比之華人 LL ,這演奏一點也沒不足。又, Fray 的樣子……,唔,怪,但甚有性格,吸引我聽他,就是因為他的樣子有個性。想起當年我去 Hong Kong Record 買唱片,老闆向我解說我手中唱片那鋼琴家的身世,其中一句,也是令我買入全套唱片的原因之一, “ You see , sadness is written on his face..... ” 。看看 Fray,感性 is written on his face .

      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仙樂飄渺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今天無俗務,閒心閒情,又訪音樂網站,滋養一下渴慕真善美的心靈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漫無目的,聽了些街頭演奏,水準參差。網上的東西每是這樣,標題引死人,內容笑死人;這網絡文化就是如此。偶然看到世界級華人鋼琴家玩街頭表演,好奇,點入聆聽。一路以來,我對這鋼琴家無甚好感,不過我也不完全否定他的演奏。聽完整段片,祇能說是個很有賣點的表演。又見有他彈奏的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,好奇,細心聆聽,但覺速度奇快,不過琴音仍能粒粒清晰均勻,看,這就是技術,雖然是硬技術,但對好些人來說,這就是巨匠的吸引力,不見十九世紀樂迷也是爭看鋼琴家賣弄速度、力量和好些硬技巧?小提琴家 Isaac Stern 說演奏是演奏者的音樂宣言,那麼,我猜想這鋼琴家要說的是:「我利害吧?!我……是 XX 啊!」一笑。看到同樣的曲目居然有名家 Glenn Gould 的版本,又點入聆聽。 Glenn Gould 從來不屬我喜愛的鋼琴家,但他是真正的高手,他的巴哈及好些唱片名滿天下,祇是我跟他氣味不投,我當年慕名買了他一些唱片,其中包括莫扎特的奏鳴曲,祇覺他彈奏甚是古怪,但今次聽他彈土耳其進行曲,卻明顯是充滿思想、言之有物,這是年來我對音樂的領會深了,所以懂聽 Glenn Gould 了?不過,兩個前後相隔四五十年的演奏相比,分別是極為明顯的。再聽 XX 彈舒伯特的小夜曲(李斯特改編),音樂及身體表情多多,但總覺感情不連貫,音樂好像「科學怪人」,左一件右一件拼湊而成,幸好曲短,聽完之後快快找來 Horowitz 版本,唉!無話可說,應該說是無法形容,如果說 Horowitz 的演奏是幅精緻的水彩畫,斜暉晚霧,雲外遠山,那麼, XX 的該是幅街頭牆畫:標誌個性,形色紛陳。不同的味道,不同的世界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別說我盲目追捧 Horowitz ,我聽完他,又見到(真是命中有數讓我遇上) Grigory Ginzburg 彈奏同一曲目。Horowitz 做到的,Ginzburg 也做得到,雖然音樂的表現上當有不同,然而論音樂和音色,上一代的演奏家都是箇中高手,隨便數數: Cortot,Friedman,Rosenthal ,Lhevinne,Gieseking,Richter,Hofmann……,他們的演奏是那麼的色彩斑斕,造句流暢,感情每是真切自然,就像一幅畫、一首詩,是那麼的令人投入令人感動。聽過 Horowitz 在維也納演出中那段舒曼的兒時情景第十三段 The poet speaks ,大概可以理解得到,為何樂壇稱 Horowitz , Bolet 和 Cherkassky  這一代的音樂家為 “ 最後的浪漫 ( The Last Romantic )” 了。可能, XX 銳意開拓一個 “ 新浪漫時代 ” ,而他就成為這時代的君王;然而,浪漫主義並非建基於個人的率性和縱情,而是植根於由深厚的文化修養培育出來的情操。說到文化修養,大家一定熟悉名作曲家兼鋼琴家 Scriabin 留給青少年時代的 Horowitz 的教誨:「培養良好的學養,多讀文學作品、多看畫、多聽鋼琴以外的音樂作品,千萬不要只顧練琴。……鋼琴家雖多,但有文化的卻少……」 1958 年第一屆柴可夫斯基鋼琴賽大獎得主,其後在美國一時紅透半邊天的鋼琴家 Van Cliburn 更是語重深長的教誨後輩:「年輕人不要天天看荷里活,要多看書……要讀荷馬史詩,很難想象那個年代的詩人有那種觀察力和透徹力,我愈讀愈敬佩……年輕人要記住,彈琴不能總靠才華,文化和內涵才是持久的魅力!」 有則記載說,德國樂評家 Kaiser 一九八五年專訪 Horowitz ,其時 Horowitz 正在灌錄舒曼的 Kreisleriana ,Kaiser 閒聊的說該曲第一樂章中段可能是依據德國詩人 Eichendorff 的詩作《城堡上》寫成,並隨口唸出詩的第一句:「於守候的時候睡倒了」,Horowitz 竟順口接下去:「那是上面的老騎士」。Kaiser 驚訝之餘,亦慨嘆當今的音樂家有多少人懂得 Eichendorff 的詩作。Horowitz 演奏的 Kreisleriana 舉世稱頌,能有此成績,顯示出他不可能不知道 Kaiser 所說的。上一代的音樂人就是這樣看待文化修養,而我們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們在音樂中那種撩動人心的味道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• Aug 24 Thu 2017 14:10
  • 風情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小故事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風情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八月廿三日,颱風忽至,整天擔驚窗戶滲水玻璃破裂,未到黃昏已身心俱疲。及夜,驚魂未定,睡不穩,半夜竟長夢如河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約好女友一時半西灣河見面午飯。乘車至銅鑼灣,街上見友人,女,迎面而來。我問友曰:「你我有約乎?」友曰:「偶遇而已。」友同行,上一船(夢境事物常非現實),但船非往西灣河。我責友誤我事。其時左方有女伸手環牽我臂,曰:「我甚愛你。」視之,不識,然一臉風情,似非作假,心感怪異,疑是瘋婦。此時船抵某處,急上岸,女又追來,無計,狂奔以脱。三曲九拐,始不見女。想同行友人戀我多時,如此關係亦該了斷,遂坦言訣別。友人身影漸遠,一段單戀就此終結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心急趕赴午飯之約,找尋人家問船期。至一舍,男主人謂有船可回,邀進屋稍息等候。及入,廳上老嫗少婦圍坐矮桌,四周亦有旁人,似是大家庭也。男士老嫗面我而坐,少婦,即男士妻,則陪坐我之左側。此家各人坦率好客,一時傾談甚暢,我得熱情款待,亦稍息心中憂煩。此人家客廳不大,挨身而坐,各人亦無非禮之感。言談間,我伸左手向後支撐身體,而少婦身軀稍移相就,然玉臀竟座落我左手之上,我欲避,然空間所限,手退無路,唯不敢稍動。未幾,少婦稍整裙擺,羅裙完全籠罩我手,少婦更引手將我左手一翻,帶我掌心向上,嬌體坐落,我手到處,竟是少婦之桃源玉溪,始知少婦裙內別無它物。我不欲非禮於婦,手後退,然少婦隨即迎上;我再退,少婦復再迎上。如是者三退三迎,我手已無路可退,我知女意,遂引手相迎,而觸手處桃扉淌蜜,軟滑誘人。少婦輕搖玉臀,桃源洞口吞吐手指,但聞嬌喘吁吁,少婦玉臀微舉,未幾,已花徑烘熱,玉液涓涓。少婦轉身向我,媚聲囑道:「進來吧。」此時室內突然暗如黑夜,眾人亦蓆地而睡,對少婦之聲莫有聽聞。我依少婦所囑,手指深挺,直入花道,但覺花徑柔軟,蜜露淋漓,及至盡頭,則花心突挺,圓滑可愛。少婦玉臀復擺復顫,嬌喘紊亂,且花蜜汩汩流出,大有不堪之態。我隨勢引指按住少婦花心勾拘,少婦益狂,弓身顛顫,呼喊媚亂,及至少婦神昏目閉,嬌體抽搐,小死數番,雲雨始歇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七百九十九元的故事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後篇            春泥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故事的主角,AKG 612 Pro,消失了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故事的主角不一定是天長地久的,我戴上 612 後還不到四五分鐘,612 消失了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七百九十九元的故事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前篇           心魔的惡行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故事由一本雜誌報導開始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早已遺忘了琴行有暑期大減價這回事;到我這個年紀,暑假已是老古的事情,會記得才怪。琴行一年一次的暑期大減價於我沒大吸引,有點質素的樂器都是價格高昂,草根如我自是難以負擔,反是某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子產品,減價後吸引力倍增,我就是看到雜誌報導某大琴行減價,AKG  K612 耳筒減價至七百九十九元,思前想後,結果還是不能擺脫心魔的作祟,K612 成了我第四個耳筒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IMG_20170531_100100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坐看雲起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朋友常問我:「為甚麼還不上新篇?」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我生性懶惰,但我對新篇的態度是積極和嚴謹的。我不是不想多上新篇,祇是未有滿意的東西時,我寧可多等兩三天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IMG_20170612_000110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消失中的民族工藝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某日網上流連,看見一篇網誌提到廣西某地方的 “ 富有少數民族色彩的背包和手袋 ” ,網誌還附有店上貨品的 “ 大合照 ” 。看完這篇網誌,我心中感觸萬千。我是足不出戶的 “ 土人 ” ,沒見識,不知外間世界如何,但萬萬想不到港人從廣東跑到廣西,看到 “ 民族好東西 ” ,誰知買來送人的卻是一批 “ 機械車花 ” 的時下量產行貨,不單毫無民族色彩可言,就連手工也沾不上邊,不過收禮之人也未必知道事物真象,算是不幸中之小幸吧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港人愛金,內地人也愛金,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愛金。愛金,定會知道機械量產是提高利潤的有效法門,而且愛金者對此已經習以為常,甚至視為大道。不過,現在連民間工藝品也要轉型到機械量產,以致民族的文化遺產面臨絕跡於世,而社會祇謂是大勢所趨,奈何。祇嘆我這個執著於原真性的小老頭不肯隨流順勢,獨自為看不到民族工藝而哀傷,這叫活該。

        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  • Jun 09 Fri 2017 10:21
  • 殘紅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當感性遇上浪漫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DSC05774.JPG 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殘紅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韶華隨水        香雲飛煙

        殘蕊落落艷陽天

        雖嘆紅顏逢薄命

        今朝相見        暫卻自憐

otto1001n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